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每個洗澡日常更應該要放慢腳步,好好感受清潔身體後的清爽舒適與幸福感受。日本民族泡湯文化悠久且眾所周知,黑川先生在前一篇文章中介紹了 日本銭湯的魅力 ,今天來聊聊屬於臺灣的洗浴文化。
根據記載臺灣最早的洗浴紀錄可以追溯至荷蘭人佔領臺灣的17世紀,在當時洗浴習慣在原住民間已為普遍日常。臺灣最早的澡堂則出現在1888年,專門提供給清朝官兵洗沐,漢人平民日常清潔多著重於簡單的身體局部,而非全身清潔、洗滌,房屋建築中自然也就沒有設置浴室空間。
隨著甲午戰爭日本統治臺灣後,日本人的生活習慣開始影響著臺灣人,由於當時臺灣人並無洗浴習慣,洗浴設施極度缺乏,為推廣個人衛生保健培養入浴習慣,並預防疾病傳播,公共浴場與湯屋及其他洗浴場所就在日本政府的指導下在基隆、臺北、新竹…等全臺各地以及糖廠、工廠陸續出現,隨著時間臺灣人入浴者逐漸增加,漸漸的臺灣遂發展出專屬的洗浴文化。
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火環帶)到處都有溫泉,因此公共浴場除了設立在人口密集的市區外,溫泉區域也設立溫泉公共浴場與溫泉旅館。市區公共浴場主要是用於「洗澡」,溫泉設施普遍都附設有浴後休憩或住宿設施,主要用於「休閒」,因此收費也比市區公共浴場貴上許多。
全臺共有19處溫泉區:金山、新北投、陽明山、紗帽山、烏來、礁溪、內灣尖石、谷關、大坑、烏日、泰安、東埔、北港溪、關子嶺、寶來、四重溪、瑞穗、安通與知本,都曾在日治時代設立過溫泉公共浴場與休閒設施,其中新北投溫泉區的 「瀧乃湯浴室」 於1906年 設立,是現今為止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日式溫泉公共浴場。新北投溫泉有著青磺、白磺、鐵磺多樣化的泉質,想要感受歲月與時代氛圍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前往泡湯體驗哦!
在日治時期的50年間臺灣民眾已逐漸習慣養成洗澡習慣,前往浴場泡湯也是生活日常。而二戰後臺灣洗浴文化再次開始轉變,雖然公共浴場並沒有馬上消失,但,為避免皮膚病 {養成良好沐浴觀念 告別惱人皮膚癢} 的傳染,「沖澡」逐漸取代大家都泡在同 一缸水的「泡澡」,同時大家開始使用肥皂清潔身體,「蓮蓬頭」也隨著沖澡習慣普及而被廣泛使用。公共浴場及溫泉區逐漸捨棄日式大浴槽,並開始建立個人池,相較於日本人,部分臺灣人還是視洗浴是屬於個人私密性的行為。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的80年代,自來水、瓦斯、熱水器已普及至一般公寓住宅,當時9成以上的公寓內設置「浴室」都已成為住宅空間的標準設計,一半以上的浴室內都設有「個人浴槽(浴缸)」,不過即便已設置浴缸依文獻記載仍維持「泡澡」習慣的人大約僅剩1成,大多數人都習慣站立於浴缸內「沖澡」或將浴缸用於儲水之用。到了現今時代大多數人早已習慣洗澡就是淋浴,浴缸因占空間或衛生安全考量,浴室空間轉變以乾濕分離為主流,「個人浴槽(浴缸)」漸漸就消失了。80年代後公共浴場就漸漸走入歷史,臺北有名的松山文創園區的前身即為松山菸草工場,它仍保留了日治時代的公共浴場建築,現在更是轉變為有名的文化場所 https://www.tdri.org.tw/service-and-space/not-just-library/ 。
現今「泡澡」變的更像是種休閒活動,除了溫泉泡湯外,在市區內的三溫暖(70年代)、SPA(90年代)、Motel(00年代)等擁有多樣的泡澡設施,如:大浴槽、按摩浴缸、蒸氣室、烤箱、超音波池等設施,都是相當平易近人的休閒選擇。
20世紀的一百年內看似簡單的洗澡日常在臺灣歷經了多次演變,而現今社會的忙碌節奏讓洗澡時光變的急促,大家已忘了慢慢浸在溫熱水中的好處。黑川先生以「幸福洗沐」為訴求,洗澡要用適合自身髮膚質的洗沐用品並正確的使用將身體清潔乾淨外,讀者們在日常可以試著放慢節奏好好沖洗,若有時間也可以多去泡泡澡,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常泡澡是可以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受!
不論洗澡也好,泡澡也好,只要願意都是可以徹底療癒疲憊身心靈的好方法,今日起請盡情享受沐浴的樂趣吧!
【參考資料】
🔹 日治時期臺灣洗浴文化之研究(1895-1945)
🔹 《台灣史不胡說》:從不愛洗澡到洗澡的台灣沐浴史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64/3656424
文章撰稿:黑川先生、佳如
責任編輯:黑川先生
圖片:Pexels、Photo AC
發布日期:2024/3/19